请输入关键字
脑血管病融合团队

为深入贯彻《“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聚焦脑血管病和卒中防治领域国家健康战略需求,对标国家医学中心和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要求,天津市环湖医院跨学科整合资源,多学科合作与融合发展,于2021年11月1日成立脑血管病融合病房。科室由神经外科医师、神经内科医师以及脑血管病护理团队组成,根据院党委指示精神,科室团队深入开展脑血管病规范化、多学科融合模式,以病人为中心,提升患者就医感受,改善脑卒中患者预后,减少大血管闭塞重症脑卒中残疾率与死亡率。天津市环湖医院院党委书记葛乐、院长佟小光带领全部院领导班子亲自确立发展战略方针路线并制定明确的发展方案,并大力支持科室建设,定期进行院长查房,鼓励并亲自参与学科交流,年取栓手术量是科室成立前同期的3.5倍,大力解决了天津市及周边地区众多脑血管病急性期患者的困难。

脑血管病是我国居民致死致残的首位病因,并且中国人群的终生卒中患病风险居世界首位。缺血性卒中在所有卒中住院患者中占81.9%,其中大血管闭塞导致的卒中病情重、预后差,给个人、家庭、社会带来严重的医疗负担。卒中救治各学科单打独斗、各自为战的思路需要转变。院党委以卒中患者、尤其是大血管闭塞导致的危重脑卒中患者需求为出发点,树立单病种、多学科发展理念,推动卒中学科群融合发展,创新发展多中心多学科联动模式,力求为患者提供最佳诊疗方案,给予卒中患者“一站式”服务。融合病房关口前移整合院前急救、急诊、医学影像、院内整合神经内外科专业、向后延伸整合康复医学、精神心理学、延续护理等学科专业,使患者“足不出病区”,即可完成卒中全流程服务。

传统的卒中诊疗往往一分为二:内科保守或外科手术。面对卒中病因的多样性、病情复杂性和不可预测性暴露出一定的缺陷。现代卒中诊疗具有鲜明的学科交叉的特点,贯穿发病机制、病理过程、治疗手段、适宜技术,还要进行精准的策略调整。脑血管病融合病房建科以来已采用多学科合作模式抢救危重脑血管病患者3034人次,特别是面对卒中急危重症,如脑出血和急性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

在脑出血的救治过程中,对于出血量在手术指证下限的患者,采用最佳药物和监护治疗联合缺血预适应非手术神经保护新技术,最大限度降低患者致残致死率。在急性脑梗死的救治中,在神经外科介入手术再通技术的基础之上,发挥神经内科学科优势,针对血管再通后的存在“无复流”现象的临床问题,创新传统溶栓药物rtPA的使用方式,开展取栓后rtPA溶栓的“反式桥接”治疗,改善患者临床预后。

科室运行至今,已救治脑血管病患者3034人,开展介入及微创手术2539台,急诊取栓手术1048例,四级手术占比86.1%,耗材比例和人均花费均低于市平均水平,急性大血管闭塞危重患者整体术后90天预后良好率达45.8%,已达国际多中心水平。

改良的取栓技术和磁共振超时间窗取栓术前评估的相关研究成果,在国内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领域得到了广泛的普及应用;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全国高级卒中中心介入再通技术排名中,稳居全国前三,2022年9月、10月,2023年3月、4月跃居全国第一。脑血管病融合病房党支部荣获中共天津市环湖医院委员会授予的急性脑血管病再通医疗创新团队奖。科主任魏铭获得全国“急性脑梗死再灌注治疗质量改进国家行动”取栓工作优秀个人奖项。

环湖医院特聘我国脑血管病领域著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首都医科大学副校长吉训明教授为神经科学首席专家,指导病房建设和临床科研工作。在吉训明院士指导下,定期组织卒中取栓流程及疑难病例MDT联合讨论会。涉及除融合病房外包括急诊科、医学影像科等多学科专家,从多学科、多视角对取栓数据及疑难病例进行汇总分析,进一步对取栓流程管理,包括影像评估和筛选、手术技术、术后管理等关键环节再梳理再优化,做好持续改进,同时助推青年医师成长。

脑血管病融合团队是多学科诊疗模式的深化创新,有利于脑卒中急救发挥团队合作优势,以临床需求为导向解决危重症急救问题。脑血管病融合团队在急性大血管闭塞救治工作上成效显著,降低了重症脑血管病患者的致残致死率,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收到良好的社会效益。下一步将继续发挥专业引领作用,做好卒中患者预防、治疗、康复、宣教、管理一体化工作,切实把脑卒中百万减残落到实处。